TPM全面生产维护

 精益文章     |      2020-06-14 22:40
TPM全面生产维护
 
TPM的概念
全员生产维护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缩写,1971年首先由日本人提出,1991年在东京举行了第一次TPM世界大会。
日本设备维护协会于1989年的TPM之定义
追求生产系统效率化之极限设备综合效率,以改善企业体质为目标。
在现场现物下,以生产系统全体寿命周期为对象,追求“零灾害、零不良、零故障”,并将所有损失在事先加以防止。
生产部门以外,还包括开发、营业、管理等所有部门。
上自经营层下至第一线的员工全员都参与。
利用重复小集团活动来达成零损失的目标。
TPM的基本理念
经济性追求=故障、不良、灾害“0”
预防哲学=PM-CM-MP
全员参与=重复小集团活动
现场现物主义=达到设备的理想状态现场
自动化、无人化=不需要人手的工厂
 
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
BM事后维护BreakdownMaintenance
1951年以前,工厂只是使用设备,一般不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护,直到设备出现故障才进行维修。这种使用方法会造成设备的损坏,降低机器的使用寿命。
1.修理
查找故障原因,针对设备故障进行修理并采取预防措施;检查相关零件,防止故障扩散。
2.更换
正确装配调试更换零件,并注意相关件。换下的零件修理或报废。
 
预防维护PreventativeMaintenance
1951年,美国人提出了预防维护的概念。通过对对周期性故障提出的维护计划,预防其故障的发生,从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. 预防性维修的开展包括三个方面活动:
1.设备的日常维护(清洁,检查和润滑)
2.对设备周期性的检查,以及时掌握设备的老化状况
3.对设备老化采取的维护。
 
纠正维护CorrectiveMaintenance
1957年,根据零件的使用周期,可以在零件使用寿命到期之前更换,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零件,使设备运转更加正常。又防止了故障的发生。通过记录日常检查结果和故障的详细情况并对其分析,针对已发生的问题对设备的改进,以达到减少故障的发生。
 
全员生产维护时代TPM
1971年,日本导入了TPM的概念。在维护预防时代,设备的维护主要由设备科的专业人员进行。全员维护时代与维护预防时代的区别主要在于:全员生产维护要求所有员工都对设备维护负责,强调全员参与。
全面生产经营系统 TotalProductiveManagementSystem
TPM不仅是追求设备的极限效率,而且要经由此培养出企业抵抗恶劣经营环境的体质。TPM是全面“预知管理体制”,即所谓的TotalPredictiveManagement,一种超越现状、迈向全面、整体的经营改革。设备七大损失
1.故障损失
2.换装和调试损失
3.空闲和暂停损失
4.减速损失
5.启动损失
6.质量缺陷和返工+变差损失
7.工装损失
设备综合效率
(OEE:OverallEquipmentEffectiveness)
设备综合效率=时间开动率X性能开动率X合格品率
时间开动率=净运行时间/可运行时间
性能开动率=实际生产数量/理想生产数量=单件理想生产时间x实际生产数量/净运行时间
合格品率=合格品数/实际生产数量
接受标准:85%